东莞雄州科技有限公司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程振彪:新能源汽车路径选择不宜单一化

编辑:东莞雄州科技有限公司  时间:2018/06/26

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成功与否,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策是否得当.科学,正确的态度应是:在认识上,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,明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世界大趋势,大潮流,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焦点之一.同时,也是中国追赶乃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次难得机遇,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措施,要给予高度重视,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.

对此,无动于衷,坐等观望,就可能错失良机,或被别人远远抛在后面,最终将被市场所抛弃.但在行动上,务必实事求是,从国情,厂情出发,真抓实干,稳健持重,同时,也不人云亦云,始终保持清醒头脑,在技术大变革的时代,一切结论都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确信.

新能源汽车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规模空前的技术创新,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躁,中国决不能再搞(或重现)类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所谓“全民大炼钢铁”和“大跃进”那样的蠢事.所谓的“弯道超车”或“跨越式发展”,讲的是从战略上看问题,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要充满信心,只要付出努力和方式方法对头,就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可能.但在具体的科研试验和生产实践中,则无任何捷径可走,该做的“功课”,“一节”也不能少.

被指定的危险

现在,终归对究竟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,选择什么样的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,则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.从现时阶段情况看,无论国际还是国内,几大类别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方案,各有其优劣势,但都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,发展前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.贸然确定某个方案作为我国的主攻方向,其风险与对之持观望迟疑态度几乎相当,甚至更大.若方向错了,越努力,走得越快,越远,则损失越大,时间耽误得越多,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拉得越大.所以,选准方向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成功的关键所在,对此需深思熟虑,慎之又慎.

为避免大的失误,在未完全看清楚或未准确把握形势的情况下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这种看起来很“笨”但却是比较稳妥的做法.同时,这也意味着,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事业的探索,需要经历一段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时期,各种不同的技术代表方,都应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悉心倾听别人意见,真理掌握在谁手里就听从谁的.对各种选择方案的评判和取舍,唯一的标准是实践,是科学的数据和试验结果,而绝不是权威,地位和名声.同时,也不应无视中国的具体国情而盲目跟(国外的)风.

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选择的争议,有些人甚为着急,怕贻误“战机”,因此提议由国家出面“一锤定音”,但业内外不少专家都不以为然,此议欠妥或大不妥.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09年底举行的一次全国性创新论坛会上尖锐的指出,(政府)不能指定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,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事情.比如,在发展高清晰电视方面,日本通产省认定发展模拟信号模式,结果被美国的数字信号模式超越,落后整整一个时代.

 

参加中国内燃机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的部分代表认为,历史证明,成功的技术都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产生的,并非由哪个人或者机构事先选定.海外学者,柏林工业大学汽车技术研究所研发项目主管秦玉学博士,针对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现今阶段若干做法提出质疑,他认为,政府强力推行一种新技术或过于明确指导某一技术方向,其中的弊端日后一定会显现.一项主流技术是由众多厂家百花齐放共同参与发展,并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下,经过优胜劣汰最终被市场选择认可的技术.政府不能决定科技的发展方向,更不能决定世界技术的方向.技术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同,适者生存,技术发展最终选择谁就会留下谁,而不是由政府强制规定路线.

当然,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并不是说无所作为.按照业内有关专家的建议,政府在某些方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,但政府的财政资助不可能投向每一种技术路线方案,如此风险太大,而应该集中在各种技术路线的交集技术和通用技术上.

战略选择的优先因素

为较准确的选择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战略,笔者认为,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充分考虑中国的能源战略.

首先,所选用的方案要满足国家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特征的基本要求.2009年9月21日,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,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,否则就会受制于人;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,带动系数大,就业机会多,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.

其次,采用“全生命周期”的概念来评价和衡量各种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.其定义是:对一个产品系统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的生命周期中,其输入,输出的物质总量及潜在的环境影响.例如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,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排放,包括石油勘探,开采,储运,冶炼,以及变成汽油后再运输至加油站,一直到汽车燃用后的所有能量及整个过程中的排放,国外形象的称“Well—to—Wheel”,即“从矿井到车轮”.

由此可以看出,以此而评判汽车总体的能耗和排放更真实,更符合实际,因此,也更科学.仅仅看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这些情况是片面的,不充分的,所以,也是不足为信的.例如现今一些企业或单位宣称的,其新能源汽车产品如何如何能做到零排放,其实这是误导市场和舆论.因为所谓的零排放,最理想的情况也仅仅指汽车本身在运行时的状态,而根本未考虑车辆获取动能(比如电能或其他类型燃料)过程的能耗和排放.若以“Well—to—Wheel”概念来衡量,那么在许多人印象中的所谓零排放车和超节能车就将大打折扣.

再者,新能源汽车技术方案的选择,还要充分考虑国家长远的能源发展战略.据称,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基本思想,是推动能源多元化,着力调整能源结构,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比例,降低传统化石能源比例,减少对石油等的依赖,降低其对外依存度,确保国家能源安全.据此,业内有关专家提出,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追求的目标,应将节能放在首位,其次是减排和技术领先.笔者认为,这一想法,经过加工整理和理论化后,可以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方案的选择原则之一而加以遵守.